頁面版權所有 2017 春江集團有限公司 豫ICP備10012603號-2 豫公網安備 41078102000047號
集團地址:中國河南新鄉市金穗大道(東)688號商會大廈B座27層 集團電話:0373—5020828 傳真:0373-5020828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洛陽
掃一掃
訪問手機官網
掃一掃
關注微信公眾號
服務熱線:
0373-5020828
分享到:
河南輝縣:裴寨村的三個夜晚
2019年7月16日下午4點多,河南省新鄉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,站在臥羊山上的田心池旁邊,指著西北的太行山深山說:“田心池的水,是從100公里外引來的。”
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
下午6點鐘,在圍村的綠化帶上,村民們正用水管澆著綠草紅花。正在修整的草坪,自動噴灌系統已經安裝完畢。在裴寨村1排1號,女主人馬小青擰開水管,接了一鍋水準備熬小米粥。這些平凡再不能平凡的用水片段,如果放在過去,卻是裴寨人心中的痛,祖祖輩輩盼水,可祖祖輩輩沒水。裴寨人排輩分全部與水有關,流傳最廣的歌謠全部來自對水的渴望。自從裴寨人把裴春亮推選成當家人,他個人出資2.1億元帶著鄉親們建新村,打深井,壘田心池,修水庫,育產業,讓裴寨村成了鄉村振興的排頭兵。黨員裴龍德說:“現在家里村外,都有用不完的水。看著現在的幸福日子,哪個裴寨人都不會忘記以前的難和苦。”
1975年6月某日凌晨兩點
“快收麥了,俺尋思著早點兒去老井挑點水,天亮了不耽誤割麥。”今年60多歲的村民裴龍愛回憶說,“1975年6月初的一天凌晨兩點,俺起床挑起水桶還沒到井旁,就看見前面排了四五個人。都是一個村的,就一邊等水一邊聊著家長里短。”裴寨村有一口先人留下的井,全村人靠著這井吃水,一年到頭都是排隊挑水。村民們互相串門,饑了給饃吃,但渴了不會讓你喝水。家家戶戶,都有水窖。出門不用鎖門,但一定會鎖好水窖。
裴龍愛說,收麥時全年最旱,水桶下去一次,只能打幾碗水。打一桶水至少得六七次,中間還得稍等等,不然井底也沒水了。 1小時后,終于輪到裴龍愛了。他說,水桶上上下下七八次,才把另一個水桶裝了八分滿。當時想著再打一次盛滿就走,但是后面的裴清利不干了。“差不多就得了,后面還有人等著呢!”裴清利一臉不耐煩地嘟囔著。“按輩份,他比我大一輩,可當時俺20多歲血氣方剛,哪里受得了這氣?”裴龍愛一下急了,“咋了,我就要再打一次,你能咋?”“我能咋?我就不讓你再打了,輪到我了!”裴清利的臉上也掛不住了。說著兩個人動起了手,鄉親們見了,趕緊上前拉開。裴龍愛說:“為了一口水,俺爺兒倆動了手。唉,都是缺水鬧的!”
2013年12月14日凌晨兩點
2013年12月14日凌晨兩點,裴春亮再睡不著了,他披了件大衣來到水庫邊。“聽著‘嘩嘩’的水流聲,我覺得比聽啥音樂都得勁。”對那一天的事,裴春亮記得特別牢。
開山引水
2013年12月13日,裴春亮和大家利用村北800米處的天然深溝,建成了庫容80萬立方米的水庫。看著100公里外的水流到了水庫里,裴寨人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悅:群眾像過年一樣,男女老少都來看稀罕,有的買來了鞭炮,噼里啪啦地放了起來,有的挎上腰鼓,又蹦又跳敲了起來。“站在水庫邊,想想這幾年找水的不易,大家感慨萬千。”裴春亮說,“當時我最先想到的,就是病倒在引水工地上的老黨員裴清信。70多歲了和年輕人一樣抬石頭,運水泥,晚上加班加點算成本、核賬目。有段時間,我看他老是上不來氣,出虛汗,就想讓他休息一下。他卻說,這個年紀,誰會沒個毛病?都去醫院了,水啥時候能引來?結果,沒等水引來,他就因病去世了。”自從裴春亮當上村黨支部書記,他就開始在水上做文章:打出500多米的深井,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。修了田心池,解了群眾的用水難。建起了水庫,解決了群眾的發展難。“只要群眾再不用作水的難,我就是作多大難都不算難。”裴春亮邊轉邊想,直到天發白,他才回了家。
2019年7月6日凌晨兩點
“電閘一推,水就流到了大棚里。澆葡萄樹很輕松,就在大棚里看著,別澆多了就中。”2019年7月6日凌晨兩點,村民裴龍曦對記者說。他在裴寨村高效農業示范園承包了6個大棚,兩個大棚種植了桃樹,另外的4個大棚種了夏黑葡萄。
“這幾天正是葡萄需要澆水的時候,澆一個大棚得兩個多小時。4個大棚澆完,就凌晨兩點多了。雖然不用出力,但卻占時間。”裴龍曦笑著說,“夜里10點多,俺媳婦給俺拿來了啤酒和涼菜。喝著啤酒澆地,這在以前可是做夢啊。”裴龍曦說,水泵裝在水庫里,地埋管通到大棚里。用水的時候,到水庫旁一推電閘就中了,方便得很。示范園有100多個大棚,要是沒有水,別說蔬菜了,就是果樹也沒法活。今年葡萄行情好,一斤能賣8塊錢,一個大棚掙兩三萬不成問題。”裴龍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。如今,裴寨的產業圍水而上,養錦鯉、種鮮花,一個比一個掙錢。裴春亮說:“以前因水而窮,現在因水而富。”(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馬丙宇)
(原載于2019年7月22日《河南日報農村版》1版)